?
矮牽牛
科屬:茄科矮牽牛屬 用 途:花壇、盆栽
別名: 矮喇叭、番薯花
特性:
多年生草本,常作一、二年生栽培,全株被粘毛,莖基部木質化,嫩莖直立,老莖匐匐狀。單葉互生,卵形,全緣,近無柄,上部葉對生。花單生葉腋或頂生,花較大,花冠漏斗狀,邊緣5淺裂。花期4-10月。蒴果,種子細小。
生態習性:
性較喜溫,稍耐寒,在干熱的夏季開花繁茂。喜溫暖和陽光充足的環境。不耐霜凍,怕雨澇。
技術參數:
發 芽 適 溫:18-22℃ 生 長 適 溫:10-25℃
播 種 期:不限 出苗大約天數:10-12天
播種到開花:12周 每克參考粒數:9800
株 高: 25厘米 花 徑:8-9厘米
種子發芽需光要求:好光 花 色:粉紅、玫紅、彩條
栽培方法:
(一、)播種育苗。
矮牽牛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保護地條件下,一年四季均可播種育苗,因一般花期控制在五一、國慶,所以播種時間秋播在10~11月,春播在6~7月。介質要 提進行消毒處理,播種前裝好介質,澆透水,播后細噴霧濕潤種子,種子不能覆蓋任何介質,否則會影響發芽。播后保持介質溫度22~24℃,4~7天出苗。第 一對真葉出現后施50×10- 6濃度的氮肥液,并注意通風,種苗也可逐漸見光。種苗出現2~3對真葉時,介質溫度可降低到18~20℃,每隔7~10 天,施0.1%尿素液或氮磷鉀15 -15-15的0.1%的復合肥液。此階段仍應注意通風,防止病害產生,每隔1周左右噴施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 800~1000倍液。當植株出現3對真葉時,根系已完好形成,溫度、濕度、施肥要求同前,仍要注意通風、防病工作。
(二、)移植上盆。
用288穴的育苗盤育苗,秋播直接移入13厘米口徑的營養缽,春播一般只移入10厘米口徑的營養缽。也可先定植于苗床上,再移入營養缽內。⑴光照調節。矮 牽牛夏季生產比較耐高溫,一般只在移栽后幾天加以遮陽、緩苗,在整個生長期均不需要遮陽。⑵ 溫度控制。矮牽牛移植后溫度控制在20℃左右,不要低于 15℃,溫度過低會推遲開花,甚至不開花。在實際生產中,要求國慶開花的要在大棚內進行生產,避免在國慶前因溫度低而影響開花;要求在五一開花的,也可在 露地進行生產,但必須保證冬季霜不直接落在葉片上,否則葉片會出現白色斑點,影響觀賞效果。在長江中下游地區,一般均采用保護地設施栽培。
澆水始終遵循不干不澆,澆則澆透的原則。
(三、)栽培管理。
夏季生產盆花,小苗生長前期應勤施薄肥,肥料選擇氮、鉀含量高,磷適當偏低的,氮肥可選擇尿素,復合肥則選擇氮磷鉀比例為15-15 -15或含 氮、鉀高的,濃度控制在0.1%~0.2%,水溶性肥料一般選擇20-10-20和14-0-14兩種,濃度在50×10-6~100×10- 6。冬季 生產盆花,在3~4月勤施復合肥,視生長情況,適當追施氮肥。矮牽牛生產中一般不經摘心處理,但在夏季需摘心一次。矮牽牛較耐修剪,如果在第一次修剪失 敗,可以再修剪一次,之后通過換盆,勤施薄肥,養護得當,一般不影響質量,仍可出售。
(四、)病蟲害防治。
矮牽牛的病害主要是苗期猝倒病(用百菌清、甲基托布津800~1000倍液防治),生長期莖腐病;主要蟲害有菜蛾、蚜蟲、卷葉蛾等,尤其在國慶花卉生產中 較為常見。出現蚜蟲一般不能用殺滅菊酯噴施,容易引起藥害,影響生長。五、出圃質量。冬季生產的盆花,采用12厘米口徑的營養缽,冠幅一般在20~25厘 米間,株形整齊、飽滿,開花一致;夏季生產的盆花,采用10厘米口徑的營養缽,冠幅一般在15~18厘米。矮牽牛可進行長途運輸。